查看原文
其他

考研,又一场“成人礼”?

​马小龙 光明日报 2022-08-03

文|马小龙


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12月25日至27日举行,相比前几年,本次考研大军人数再次刷新历史——457万考生参加考试。与此同时,《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(以下简称“公报”)显示,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0年的53.82万人,增加到2020年的110.66万人,10年间,招生规模增长了近一倍。


考研人数与研究生招生规模骤增,与当下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。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,那么,从刚进校开始,或许你的辅导员老师就会让你“畅想未来”——本科毕业后是打算直接就业还是考研?“就业”与“考研”,在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那一刻,似乎就成了一个二选一的命题。


而在现实中,若问身边的人为何考研,恐怕得到的第一个答案就是“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议价能力”。所以说,对于很多人而言,考研的最终目的,也是为了就业,这又形成了一个闭环。



出现类似状况,源于就业市场悄然发生的变化。不知从何时起,很多企业和单位为了方便招聘,动辄抬高学历门槛。有学者曾在论文中写到,就连一些头部名校的本科生,在面对就业压力时都只能叹息,最终选择去考研。


当越来越多的人将考研提上日程时,其特性也开始逐渐显现——这或许是很多学生人生中第一次自己主动做出选择,不仅是决定是否考研,还有所要选择的专业、学校等等这些特别精细的问题,都需要自己来做决定。你开始接触并了解这个社会,了解其运作机理,进而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。


可以说,某种程度它比高考更像成人礼。因为,高考有学校、政府、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精心护航,包括从前期到完成考试。但一旦决定考研,复习、报班、联系导师等等这些琐碎的事情都只能依靠自己,即便是最为亲密的父母,在此类事情上大概率也只能提供财务上的帮扶。



而随着人数的增加,考研在观念层面几乎享有了与高考一样的待遇,承担了“二次分流”的作用。在高考录取率大幅提升之后,一些人也将考研视为一个“再次赋值”的过程,试图以此提升自身的社会评价。也因此,考研在舆论场的话题感很强,许多人有意识地将其与自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。


现实中,也有工作几年觉得不顺心,又选择回到高校的。近年来,笔者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辞职去考研的,因为他们在参加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发现,相比而言,本科生在晋升渠道等层面都多有限制,不如研究生吃香,因此在工作几年后,又选择进入高校重新学习。



就笔者而言,虽不曾参加考研,但也曾跟风感受过一阵考研复习的氛围。大三下学期刚开学,就早早地去考研自习室占了位置,坐了一个学期的“冷板凳”。虽然后来因为其他事情放弃了考研,但在工作后的时间里,这段待在自习室的日子是为数不多能够被时常忆起,并感到安心的——每天早晨打开自习室窗户通风、中午约好提前去抢食堂的位置、炎热的午后和自习室的同学悄悄分雪糕、晚上自习完一起去操场散步……这些细节在现在看来显得尤为动人,只是后来参加工作后,很难再有可以专心致志只做一件事的时刻了,而且是一个学期那么久。


近年来,随着硕士研究生在某种意义上的“扩招”,给了更多人机会,尤其是研究生招生不断向基础学科倾斜的考量,让更多看似冷门专业的学子有机会去参与考研,这不失为一件好事。


书和书店,最好的关系是什么?

中国科幻,前路可期

没有一件实物的故宫文物展,是什么体验?

传承古建筑“营造密码”需要更多“后浪”

无手机恐惧症,是种什么“病”?


文字:马小龙
栏目主持人:张永群
责编:王远方
编辑:孙岱 张雪瑜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